主題:手
年級:五年級
c. 教案 (三)

教師姓名: 鄧瑞瑩 學校: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
科目: 美勞科 級別 / 年齡: 五年級 / 平均年齡十歲
日期: 8, 10, 15/12/1997 學生人數: 34
時間: 140分鐘 課題: 混合媒介「手」
教節: 4  

學生已有知識
1. 學生已懂得用文字及草圖表達立體作品的構思。
2. 學生已嘗試用混合物料及不同技法製作具象雕塑。
教學目的 / 學習成果
1. 學生能認識「混合媒介」的創作意義。(美術知識)
2. 學生能採用不同物料及技法分組創作一隻或一組有象徵意義的手。(美術創作)
3. 欣賞及分析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及從中探索「手」與身體空間的關係。(美術與生活)
教學預備 (教具)
藝術家作品 (畢卡索繪畫《牛》、畢卡索混合媒介創作《牛》及 Penone 的 《銅手》)、草圖紙、畫紙、學生自備創作物料及工具、字卡 (高映機及高映片)
黑板運用
板貼字卡 板貼藝術家作品:
 
混合媒介  
 
"Why" 畢卡索繪畫《牛》
"What" 畢卡索混合媒介創作《牛》
"How" Penone 的《銅手》
 
腦力激盪 (Brain Storm)
創作線索:
1. 手的結構
2. 手的功用
3. 象徵意義
4. 價值取向
雕塑與環境空間:Penone 的《銅手》
(利用高映片放出字卡)

時間
學習成果
教學活動
提問 / 講述 / 指示
安排
10'
(I) 引起動機
學生能指出平面與立體作品的分別,激發創作立體作品的意念;為何要創作一隻立體的手 (Why?)
1. 討論
提問:
在此之前的兩個單元,都是以「手」作為主題,你們認為素描及版畫的手與立體的手有甚麼分別?(平面的手只能用作觀賞,立體的手可則可以被觸摸,甚至與之「握手」,是另一種的創作方法,帶來不同的滿足感。)
板貼字卡:
"Why"
2. 名作欣賞:
畢卡索繪畫《牛》

畢卡索混合媒介創作《牛》

提問:
1. 這是畢卡索繪畫《牛》,你能形容一下這幅畫嗎?(所用的方法很簡潔,雖不是與實物一樣,但能清楚辨出是一隻相當生猛的牛。)
2. 那麼一隻「牛」(混合媒介創作) 又如何?
3. 藝術家用了甚麼物料來組這隻「牛」?
(以單車坐墊作為牛的頭部,單車呔盤作為牛角......)
板貼圖片
20'
(II) 發展
1. 學生能認識混合媒介的創作意念
1. 教師陳述

講述:
混合媒介創作是指用不同物料及方法合併使用,較平面作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。我們可把作品由平面發展成立體,所用的物料不一定是美術材料,可以是現成物,如畢卡索所作的便是。

板貼字卡:
混合媒介
2. 學生能思考並決定創作立體「手」的物料
2. 腦力激盪
(Brain Storm)

提問:
在上一課結束前,我曾告訴大家本單元將會以混合媒介的形式來創作一隻「手」,你們有沒有想過可以用甚麼物料 (What?)

指示:
1. 二人一組討論
2. 把所有可行性寫在黑板上

講述:
這種在互相刺激思考下的創作過程稱為腦力激盪 (Brain Storm),這有助擴闊個人的思考,在創作中是重要的一個環節。

讓我們來看看同學的想法吧!
「我們認為可以用:紙黏土、膠手套、紙、木、鐵線、汽水罐、益力多樽、棉花......等物件創作一隻『手』。」

提問:
有同學想到用「水」 來創作,這想法很特別,你們可以解釋一下嗎? (水分為液態、固態及氣態,當中只有固態能以「有形」的狀態示人。我們打算用水灌入膠手套中,然後放入冰箱裡,待它結成「冰手」時,把手套剪破,然後取出隻立體的手。)

板貼字卡:
"What?"
腦力激盪
Brain Storm

學生在黑板上寫上物料的名稱
 
小結
講述:
同學的想法很特別,有「打破傳統」之勢,我相信以攝錄機拍攝你們的創作,「見證」 冰手誕生及消失的一刻,會是很有趣。
學生匯報及討論
提問:
還有別的同學可以出來匯報嗎?你們選擇了用甚麼物料?
(讓 2-3 組再作匯報,令同學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及刺激思考)
  3. 學生能思考及決定創作的方向 -「這隻手將要表達些甚麼?」
1. 「紙手板」
指示:
1. 每人一張紙
2. 畫出手的輪廓線,然後把「手板」剪出。

提問:
1. 你可以用「紙手板」來與我握手嗎?
(不能)
2. 你能用它來拿起一杯水嗎?
(不能)
3. 為甚麼?
派紙
a. 從「手的結構」上思考

講述:
我們的手有特別的構造,它有筋、肉、神經組織、骨骼、關節;手指亦有長、短、粗、幼。以上都是構成一隻靈活的手的重要部份。

板貼字卡:
手的結構


因此,當我們要創作一隻立體的手時,我們必須考慮要利用甚麼物料及方法 (工具) 來配合,要不然便不能突出手的靈活與結構。

 

板貼字卡:
"How?"
除了在結構上特別之外 ,它具有獨一無二的指紋與掌紋,這是一件相當奇異的事,世上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一樣的,聽起來也覺造物主的奇妙。
b. 從「手的功用」上思考
2. 「有用的手」
提問:
1. 還記得第一單元,我們繪畫手素描時,老師問過大家「手指」有多少個關節嗎?(記得)
2. 這雙手可幫上甚麼忙?(提起物件、握手、猜拳、寫字、畫畫......)
板貼字卡:
手的功用
講述:
當我們進行創作時,在造形的選擇上,可以考慮「手的功用」 作為起點:我希望創作出來的手可以做些甚麼?一旦決定了,可以有助發展的方向,避免漫無目的地推砌。
c. 從「象徵意義」上思考
3.「象徵的手」
提問:
除了「功能」外,我們亦討論過手的象徵意義,你們還有印象嗎?(當我們握手時,可以表示友誼:當我們用手拿起不同物件時,可以賦予手不同的象徵意義,如權杖代表權力,手執槍表示戰爭或保衛,音樂家的指揮棒......)
板貼字卡:
象徵意義
講述:
由此,「象徵意義」一項,亦可提供多一項創作的線索了。
d. 從「價值取向」上思考
4. 「價值取向」
提問:
1. 你們認為香港小姐美嗎?
2. 你們認為自己的媽媽美嗎?
3. 怎樣才是美?
4. 「美」重要嗎?
板貼字卡:
價取取向
講述:
美麗與否是很主觀的,這涉及個人的價值取向,沒有絕對標準。在創作過程中,要決定表達甚麼意思都是非常個人的。雖然是小組創作,但也有其獨特之處,是以表達的內容亦是創作路向的一個重要線索。
小結
講述:
總的而言,我們在選擇立體手的物料及組合方法上,應配合「手的造形」 (結構上) 及意念 (功用上,象徵象義上、個人價值觀表達上),這幾方面都是扣緊的,不能獨立思考。
4. 學生能探索「手」與環境空間的關係
1. 分組創作
指示:
1. 二至四人一組
2. 可利用草圖協助創作設計
3. 創作時必須考慮「手」所放置的空間或與環境的關係 (它是獨立的,還是放置在特別環境中?)
板貼字卡:雕塑與環境空間
    2. 以Penone的作品說明雕塑與環境空間的關係 (附說明)
Peone的《銅手》,放置在密林的一棵大樹幹中,雕塑不但與四周的環境融為一體,更見證了時間空間的轉移,那是詩意的、浪漫的。
出示Penone的《銅手》 作品
4. 用文字列出所需工具及材料,若欠缺的,則要補充。
5. 進行創作時可隨時請教老師
6. 開始創作
7. 限時 80 分鐘
(教師從旁協助並盡快提供學生欠缺的材料,此外,亦要協助每組解決技術問題。)
10'
(III) 總結
作品欣賞心得分享
提問:
1. 創作上遇到甚麼困難?
2. 最後能克服嗎?
3. 你的作品,想表現甚麼嗎?
4. 對於別組的創作,你有甚麼意見?
學生展示作品在桌子上

講述:
混合媒介的創作是一個很有趣的創作媒體,它能讓創作者有彈性地處理物料,所受的限制較少。在創作意念上,因物料變化多端,往往在創作過程中,替創作者帶來無限的啟發與滿足感。

經過三個單元的創作後 (素描→版畫→混合媒介),由平面創作進入立體創作,除了對於「手」有了較多客觀的認識外,想必在創作過程及與同學的合作中,給大家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滿足與刺激。

最後,我希望你們能將創作的意念及要帶出的訊息,用一百個字寫出來。

 

評估:

a. 學生的自我評估:最初想用錫紙創作,但後來發覺很難掌握,便用了紙黏土。(方嘉汶、黃頌婷)

b. 教師對學生的評語:利用錫紙的感覺很新鮮,假如能堅持下去,改善物料的組合方法,解決創作上遇到的困難,相信會是一件很好的作品。及後,改用了紙黏土,物料的處理容易得多了,但欠缺創意。然而以「手指模」來象徵手,這點是創新獨到的。

c. 教師的教學評估:

※ 整個教材的施行效果:學生非常投入小組的創作中,此說明分組創作亦可以有理想的效果,可惜時間不足,部份組別須利用課餘時間完成創作。

※ 應改善的地方:
由於創作的物料與意念沒有限制及規定,故每組學生遇到的問題都是獨特的,有時為了給其中一組同學指導而忽略了別組的同學,若學生事先有較為完整的「計劃書」,則可減省課堂上個別指導的時間。

※ 其他:
這是第三次跟原班同學進行混合媒介創作 (另兩次分別在他們的三年級及四年級時進行),他們很熱衷這個媒體的創作,雖是小組創作,但投入程度不減。是以教師的準備工作多了,我也願意以此作為創作教材,孩子們創新的意念,往往給我帶來無窮的啟發與滿足感。

(四) 總結

每學期的開始,美勞科教師便會覺得編寫全年全校的進度表,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。主要是沒有教科書作依據,教師便成為一個教材設計者,若加上編寫教師從沒有接受美勞科師資的訓練,這真是會覺得有無從下手的感覺。其實,現時利用電腦作儲存及更改資料的方法較為容易與方便,若每次教學後,能將學生作品、視覺資料及教案一起作有系統的整理,這對以後任教的教師,必起很大的幫助。所以祇須在學期開始時,按照上學年教師的檢討報告,對已有的教材作出修訂或保留,便可省卻不必要的重複工作。這樣每間學校,便可建立其美勞科教學的資料庫。儲存的方法,全校教師必須同意,而取用的法亦要方便。作品的「質」非常重要,「量」反而可逐步加添,因而不要急急將所有東西都儲存起來,否則只會保留一大堆無用的東西。屆時教師覺得不適用,這只會浪費學校的地方及教師時間。有計劃的安排,對教學提高不少的效率。

由於同一個教材,未必能適合所有學校或甚至同一年級,這牽涉到教師的教學法與學生的參與程度。所以教學是一種藝術,教師是一位藝術家而非教匠。有創意的教師,會因應學生的興趣、學校的環境而設計出有特色的校本課程。市面上各國的教科書、各國的期刊、教材設計參考書、互聯網的教材,甚至同事之間的討論,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給予教師加以應用、加以想像、加以探索及加以變通。懂得剪裁、懂得配合主觀與客觀的環境而設計合適的教材是非常重要。我相信教師若能設計一個教材,讓學生開開心心地學習和發揮,無疑是給予教師無限的滿足感。而學生有創意的表現,便是教師最好的回報。

參考資料

陳朝平、黃壬來 (1995),《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》,台北,五南圖書出版公司。
香港課程發展議會(1995):《美勞科:小一至小六課程綱要》,香港,香港政府印務局。

摘自 吳香生 (編) (2000):《基礎美育:理論與實踐》,香港,香港教育學院,頁140-145

此文章版權為香港教育學院所有。本網站已獲香港教育學院授權刊載,期限為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三年的學術年度。除獲香港教育學院授權外,不得在任何地區,以任何形式翻印、仿製或轉載文字。